法籍攝影師鏡頭捕捉香江「詩意」 冀保育廣東話正體字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9/06/17 09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6/17 09:31

分享:

分享:

積浩明花了一年半時間走訪各區,拍攝逾千個招牌文字,將它重組成具「詩意」的四字詞。(陳偉能攝)

「我覺得廣東話和正體中文是香港人的根。」法藉攝影師積浩明(Romain Jacquet-Lagrèze)9年前移居香港,多年來用鏡頭捕捉市區景觀和老舖人情。他的最新作品「城市詩意」,便拍攝了超過1,000個特色招牌中文字,重組成有意思的「詩句」,冀以藝術的力量引起港人關注,保育這廣東文化的根源。
 
今年32歲的積浩明在巴黎長大,於東巴黎大學多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畢業,08年到日本實習期間,在派對上認識香港人太太,決定到香港定居。也許月是他鄉的圓,法國小伙子初臨香江,很快便愛上這東方之珠的天際線。

香港非常特別,城市裏高樓大廈林立,充滿了對比和細節,最初吸引我的是這裏的建築,跟一望無際的法國很不一樣,即使是東京的高樓大廈,也沒香港般密集。

香港建築密度冠絕全球,密集的樓景讓積浩明印象深刻。(The Blue Moment #19, Hong Kong, 2015)

於是他拿起單鏡相機,遊走在不同社區,以仰視的角度,拍下一系列城市建築相片,並在2012年推出處女相片集《香港印象》(Vertical Horizon),往後數年又先後推出5本相片集和展覽,題材圍繞老舖人情、住屋樓景、天台故事等,在3年前更轉為全職攝影師,全心投入創作。
 

積浩明喜歡到舊區拍照,曾在2013年出版相集《The Old Shops》,透過鏡頭展示老舖如觀塘白鴿店的人情味。(Pigeon shop, Kwun Tong, 2013)

他喜歡到深水埗、旺角等舊區拍照,小區老店的特色招牌,啟發他創作《城市詩意》系列。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走訪各區,拍攝逾千個招牌文字,將它重組成具「詩意」的四字詞。譬如「香港文化」的直幅,「文」字上面掛有衣架,隱約反映香港人的生活形態;「點石成金」則採用白色和金色的招牌字作素材,突出「石」和「金」的質感。
 

積浩明將九個「龍」字組合起來,象徵香港「九龍(Kwoloon)」

為了尋找合適的字樣,他由深水埗、旺角走到上水和屯門,甚至遠渡長洲和坪洲。至今他已能認得逾千個中文字,而總有一間在左近的「茶餐廳」,更成為他最熟悉的詞語。

它(筆劃)真的很複雜,但我很快就認得,因為實在見得太多次!

隨着社會發展,不少舊社區正面臨重建,傳統招牌買少見少,甚至有店舖改用簡體字招牌。積浩明指正體字的歷史源遠流長,具有保育價值,政府應鼓勵市民承傳。

它穿越時間和盛載歷史;像中國的古籍和經典,你懂正體字就能讀,不然就得看簡體字譯本,但簡體字還是很年輕的字體,歷史較短。」

上周三爆發反《逃犯條例》衝突,積浩明對警方向人群射擊的做法感到震驚,特地創作出《不平則嗚》。

為進一步理解招牌的意思,積浩明更向太太「拜師」學習廣東話。早年廣州傳出政府有意「廢粵」,積浩明形容做法糟糕。他指因廣東省有七、八千萬人口,與法語人口相約,認為政府不應扼殺人們的母語。

居港九年多的積浩明,三個月前與太太迎接新生命。他為兒子取名「積錡峻」,希望安排他入讀本地小學,同時學習廣東話和法文,「這兩種語言都是他的根。」近年教育界爆發「普教中」爭議,積浩明認為學普通話並無問題,但可留待兒子成長後才學習,「我都是17歲才學英文」。

 

記者:岑志剛